刘三姐喜迎2025’
作者:刘三姐
2024年12月28日这是一个祥和、喜庆、迎财的好日子。
南宁市江南玫瑰园芙蓉路1号别墅,彩旗飘飘,灯笼高挂,灯光闪烁里尽显2025’新年新气象。伴随着刘三姐那悠扬、动听的山歌歌声,刘三姐喜迎2025’小小聚会活动暨刘三姐文化别院揭牌仪式在这乐融融的气氛中隆重举行。
揭牌
全体合影
辣妈团队跳起辣妈热舞
刘三姐,是广西文化的代表。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其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2021年4月份,习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高度评价刘三姐文化并作了重要讲话。刘三姐文化历久弥新,穿越千年,她兴起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刘三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彰显深沉的民族文化自信,壮乡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歌谣文化土壤厚重,在广西,壮、汉、苗、瑶、仫佬、毛南等多个民族中都有刘三姐的传说。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刘三姐文化”的一大特色。刘三姐文化已成为中国民间音乐标志性符号,也已成为世界侠客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刘三姐的故乡是广西宜州市,传说她生于罗城,成长于宜州,传歌于柳州,成就于桂林,到过南宁,成仙于鱼峰山。撑起竹排,撒开渔网,牵着耕牛,以天为幕,以美丽山水为景。这是电影《刘三姐》展现的美好画面。《山歌好比春江水》,“哪个生来不唱歌,哪条溪水不通河”,“唱歌莫给歌声断,吃酒莫给酒壶干;酒壶干了
有钱买,歌声断了无人还。”刘三姐的歌,声声动听,句句感人,通过与民间传说、优美的广西山水风光与独特的歌舞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受到国内外追捧,火遍大江南北,通达世界艺术殿堂。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号召下,刘三姐文化在全国性的搜集民间文学运动中被挖掘出来。20世纪50年代,宜州市率先把“歌仙”刘三姐的形象和刘三姐的歌谣搬上舞台,掀起了一股“刘三姐”热。1959年,彩调剧《刘三姐》在南宁演出,半年间创造了演员近6万人、观众1200多万人次的壮举;1960年8月,歌舞剧《刘三姐》进京演出,并迅速走向全国;1961年,电影《刘三姐》在国内外公映,风靡东南亚,引起轰动。1978年元旦,经过“文革”之后,与观众久违的《刘三姐》与一批优秀电影在中国开禁复映,歌舞剧《刘三姐》也再次登上北京、上海等地的舞台;1979年,新加坡同时在10家影院上映《刘三姐》;1980年,香港和澳门第三次复映电影《刘三姐》,售票额打破纪录;1982年3月,歌舞剧《刘三姐》在美国演出,参加演出的演职人员,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有生长在美国的华裔,还有酷爱中国艺术的美国朋友……与此同时,刘三姐的山歌重新在中国壮乡广西的村村寨寨唱响,无数个土生土长的“三姐”、民间“歌王”,成为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带领者和创造者。1992年,广西政府部门开始组织“歌王”评选,为这些“三姐”“歌王”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刘三姐,已成为一张走向世界的民族文化响亮的名片!新时期新时代新征程,“歌唱新时代,歌唱新生活”是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用山歌唱好中国故事, 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传承与发展刘三姐文化,是我们新时代文化人的使命与担当。
“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合……”,在活动现场,刘三姐团队、辣妈团队和部分受邀企业家嘉宾共话2024’往事,共叙2025’未来,同唱刘三姐歌。
充满活力、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辣妈团队跳起了辣妈热舞,在吸引众多眼球的同时,博得阵阵喝彩的掌声和点赞声!
“揭牌啦!!!”在一片欢呼声中,“刘三姐文化别院”钛金牌上的红绸被徐徐掀开,由广西刘三姐文化研究会党支部+香港财富科学杂志社传媒集团全面融合产生12个服务平台综合打造的“党建引领,党旗领航,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的新型运营柜架浮现在人们的眼线,并渐次成型,即日起对外开展相关业务。
蛇行九州送福,春至四海呈祥。
2025’金蛇呈祥,未来财富可期!